清朝护照曝光虽国穷民弱但护照上的“27个字”却尽显霸气

时间:2024/05/28 06:45:02   作者: 爱游戏app手机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最终登上包机的那一刻,看到飞机上的一面面小国旗,还有工作人员工作服上写着的‘中国加油’,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我感到很踏实!”这是在库姆读书的留学生疫情期间登上祖国包机时所说的话。

  在疫情爆发期间,外国留学生都沉浸在恐慌之中,许多国家的不作为令许许多多背井离乡求学的学子十分寒心。

  价格昂贵且永远抢不上的机票、感染者逐渐密集且并不把疫情防控当回事的国家……许许多多的留学生此刻都把希望寄托在祖国母亲的身上,而事实上,祖国母亲确实做到了大国风范。

  祖国理解留学生们对回国的殷殷期盼,明白他们此刻心中的不安与恐慌,于是,祖国连夜安排包机将留学生们平安接回祖国,并且一路上的防控措施都处理得当。

  相信看过《战狼2》的都对这句话不陌生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别。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出现在了银屏上,令所有观影者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纷纷泪目。

  但这只是影视中的中国护照,真实的中国护照上面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军政机关对持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

  中国虽然国泰民安,但护照背面的几行字却十分内敛,这与清朝护照的几行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或许有人就会惊讶了,难道清朝时期就已经有护照了?其实清朝不光有护照,而且护照上面的27个字还十分霸气!

  护照其实已有千年历史,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不断的发展完善,延续至今,虽然它们的外观和称谓有所改变,但作用都是一致的。接下来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护照的发展历程。

  在夏、商、周时期,护照已经有了雏形,被称为“牙璋”或者“圭璋”。“牙璋”的上端有刃,形似刀口,下端乃是长方形,底部的两侧分别有一个突出的尖角。原始社会不同于现代,对对外关系没有特别大的需求,因此它在奴隶制社会只是作为一种祭祀的礼器。

  到了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护照的称谓变成了“封传”和“符节”。“符节”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调遣兵将等事物的一种凭证,有了它便可以自由出入国境、关卡、军营和要塞。它由金、铜、玉、竹等不同原料制成,制成物由双方各自持有一半,在需要调兵遣将时,则将两半合在一起来检验真假。

  别看一个小小的“符节”,作用却十分巨大,它种类多样,形状各异,且不同的“符节”作用也迥然不同。它共分为四种,分别为调动符节、邮传符节、身份符节和专使符节。

  调动符节可分为两类:调兵和更换地方长官。其中最有名的一种就是铜虎符,貌如其名,铜虎符呈现伏虎之态。铜虎符在古装电视剧中时有出现,就比如《薛平贵与王宝钏》大结局,王宝钏去找魏豹,劝他及时收手,之后魏豹承诺会帮助薛平贵并将虎符交了出来。有了虎符,才得以打开城门,放外援前来支援,最终也是喜剧收场。

  邮传符节分为两类:普通邮传和专使邮传。普通邮传是驿使和官员们居住驿站和使用驿站车马的凭证,专使邮传作用与普通邮传无异,只是多了个特殊标志,来表明任务的紧急。

  身份符节是作为一种身份的证明和通行的凭证,在唐代时叫“鱼符”,宋代改名为“字牌”,“鱼符”和“字牌”仅能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使用,如果超出了限定范围,则需要配合符契等使用。

  专使符节是使节所持有的信物,使节对内有代表皇帝外出征讨、镇守疆土和宣传诏令的特权,对外能代表皇帝和国家。这作用就等于我国的外交部,代表了国家的尊严。

  汉唐时期的护照叫过所,这就比较贴近于现代的护照。每当经过关卡的时候,都需要将过所展示给守关人看,没有过所者,一律不得放行。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效仿西方在各国建立领事馆的制服。为保护华侨的合法权益,清政府给在外华侨颁发护照。之后,就是近现代的护照,相信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加介绍。今天,我们就来仔细地了解一下今天的主人公——清朝护照。

  清朝在经历过“康乾盛世”的辉煌后,国力每况愈下。清朝安于现状,贪图享乐,自命不凡,不将国外列强放在眼中。官员们,在其位不谋其政,百姓们怨声载道,对清廷失望不已。

  可国外列强,却如沉睡的猛虎,正在慢慢苏醒。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就对全球伸出了魔爪。国外列强与清廷不同,他们不会目光短浅,而是将自己的目光放到了一方更广阔的天地。中国地大物博,自然就成了外国列强眼中的香饽饽,就这样,外国不停的侵略朝廷,逼迫清廷签署不平等条约。

  1689年,清廷战败,与俄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尼布楚条约》。由于签订条约过程极其复杂,涉及事务至关重要,因此就需要派遣官员远赴俄国处理相关事务,所以清廷就给他们颁布了护照,也就是一道信函。这种护照形式,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1839年才不再使用。它的使用群体十分有限,仅仅是官员才有资格使用。

  后来,在英国这个始作俑者的荼毒下,中国爆发了第一次战争,百姓们民不聊生。即使将士们英勇抵抗,用生命作战,历时一年半,还是败局收场。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

  后来,又在一系列国家的压榨下,中国许许多多的特权被迫让出。曾经自以为强大的清廷,跟着时间的延续,逐渐风雨飘摇,摇摇欲坠。

  清廷在不平等条约下,显得有些羸弱。原本闭关锁国的清廷,被迫开放了贸易关卡,中英的贸易往来日渐密切。

  不止于此,美国当时为了开发西部,将目光瞄准了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在签订《天津条约》时,列出了一系列优异条件吸引中国人去美国定居和工作。美国人为了方便中国人前往美国,还私自给中国人颁发护照。清廷虽然内心不满,但是毕竟实力微弱,只得忍气吞声。

  也就是在这时,许许多多的国民想要离开这一方故土,远赴国外,掀起了出国的热潮。或许是对清廷彻底失望,想要离开这一伤心地,又或许是期待学成归来,能为清廷出一份力,解救清廷于水火,又或者是国家羸弱,想要外出谋生。

  在这样的局势下,先前的集体信函护照显然失去了用途,于是便有了改良版的护照——“单人单纸”,虽然仍旧是一张纸,但是好在受众范围大大增加。

  当时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研发不出相机这种东西,所以为了描述持护照人的相貌特征,需要留下大量篇幅来文字描述持护照人的外卖特征。因此,护照的规格十分夸张。

  这种护照长达87厘米,宽至56厘米,或许现代的我们看来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规格过大,根本不易存放,再加上是纸质,所以保存更加困难。但这些缺点再结合当时的中国现在的状况来看,似乎也情有可原。

  这种没有照片的护照一直持续到1919年才被改良,当时的摄影技术已相对成熟,所以北洋政府开始在上海办事处发放贴有照片的护照。

  在“单人单张”护照上,不仅有持有护照人外貌的描述,而且还附带官方说明,也就是那霸气的“27个字”。

  每个国家的护照上面,都会写这样的官方说明,因为这是身份的象征,不单单是个人,还代表着国家。许许多多的守关人还会通过护照上面的官方说明,来判断国家实力的好坏。遇到国家实力强大的,守关人就乖乖放行,但遇到像我国一样的羸弱国家,就百般阻拦,欺侮压榨。

  就比如英国护照上写的是“英国女皇陛下的国务大臣以女皇陛下之名,请求各国有关机关给予护照持有人允予自由通行而不受阻碍,并在必要时给予持有人援助与保护。”

  当守关人看到英国的护照时,对英国人百般恭维。我国虽然护照上面的文字同样霸气,但却被区别对待。那么我国护照上的“27个字”究竟是什么呢?

  这27个字就是:“持护照过境时,请立即检查放行,按照约定给予保护,不要为难阻滞。”虽然官方说明和英国一样霸气,尽显了大国风范,但是这一切,仅仅是无用功。

  在现代的我们看来,这句话略显讽刺。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目光短浅,才将国家的美好前途断送,导致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落后就会挨打,无论一个人身在何处,底气就是自己的国家。清廷积弱已久,国家实力可想而知,国际地位如此低下,别的国家又怎么会将我国百姓放在眼里呢。

  一位在外华侨的一句话道尽了此间的心酸:“我们的护照在他们眼中犹如废纸,连垃圾都不如,他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中国人想要出境,只能花银子打点海关。”

  在对外华侨被故意刁难的时候清政府在哪里,他们只会置若罔闻,忍气吞声。显然,这如此霸气的官方说明,并没有能让我国公民享受到合法权益,只有说不尽的耻辱。

  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慢慢地加强,我国也更加有底气。现代的我们,再也用不着对外国卑躬屈膝,我们终于能昂首挺胸,走向世界各国。虽然我国现在国泰民安,百姓幸福指数不断的提高,但我们须得吸取清政府教训,要学会居安思危。

  如果历史会说话,那一定震耳欲聋。作为华夏子民,要铭记历史,铭记耻辱,奋发图强,报效祖国。是祖国让我们拥有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唯有实现自身价值,使国家变富变强才是王道,毕竟弱国无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