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坦克,很多人并不陌生,毕竟在许多战争片中都看到过它的身影。但提到坦克生产所需的技术和工艺,很多人知之甚少。坦克是用来陆地上作战的,它的火力、瞄准能力、通信能力等都是一个坦克作战能力强弱的指标。然而,坦克制造过程的工业技术对坦克的性能和常规使用的寿命都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坦克钢板以及钢板之间焊接技术的好坏则是支撑坦克冲锋陷阵的基础保证。
坦克在和平时期似乎没什么作用,但它绝不是摆设,等到打仗时,坦克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就凸显无疑,所以,各国都十分重视制造坦克技术的提升,以期在关键时刻给敌人致命一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战争结束前后,各国都加紧提升坦克制造的工艺水平。很多国家把坦克所需的钢板厚度限定在100毫米到150毫米之间,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能。那个时代,这个要求已经不低,一方面需要钢铁的质量过硬,钢铁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就一定要符合高标准,另一方面需要钢铁中添加特殊的比例的金属元素,以改善钢铁本身的强硬度,提升钢铁的性能。
钢板的生产问题解决后,还要提升钢板焊接技术,使得钢板之间能够坚固连接,让坦克平稳前进。
俄罗斯军事实力举世瞩目,俄罗斯在世界上之所以如此强硬,就在于它的军事实力强大,即使最强大的国家,它也同样敢与之叫板。俄罗斯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其实,来源于上世纪苏联留下来的深厚根基。然而,上世纪50年代左右,苏联所投入研发的46吨的坦克遇到了大的问题,而且在坦克的钢板和焊接技术上存在着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投入巨资研发了一款46吨的坦克,命名IS3,这款坦克的钢板厚度110毫米。除了美国,是当时世界技术的一个极限水平。这款坦克车身相对较为复杂,所有的钢板采用全焊接的方式,以增强坦克的坚固性,这款坦克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工艺技术。
不过,这些坦克刚刚从生产线上制作完成,还没有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却出现了两大致命问题,首先,它的钢板出现了裂纹,其次,钢板之间的焊接处也出现了裂纹,这种坦克的质量让苏联的坦克制造专家十分忧心。这也说明当时苏联的坦克的钢板技术和钢板之间的焊接技术并不过关,存在着诸多要提升的地方。几个月的时间内产出的400辆坦克成为了如今的这副模样,机身裂纹竟然高达100多处,使得坦克驾驶员都不敢轻易地驾驶。
最后,这400辆坦克被紧急召回,而且其中的50辆坦克由于裂纹较多,整个坦克被宣布报废,不再有保养的价值,而且制造IS3的坦克工厂也被关闭,全部进行生产线排查。
这次生产事故直接反映出,当时坦克钢板的制造工艺以及钢板之间的焊接工艺任旧存在着较大进步的空间。也正因如此,才激励着我们人类一步步去追求工艺的提升。
苏联因为这次坦克的事故损失了大约1200万美元,按照今天的汇率来看,高达7800万元人民币,这还不考虑通货膨胀,汇率变动等因素,如果考虑这么多东西,估计损失超过10亿人民币。而且,参与这次坦克工艺制造的60多名相关负责人都得到了相应的处置。
当年的事故,使得苏联更加加紧研制各种武器,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和美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